新闻资讯
12月1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余年来,担保行业对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就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破冰”之举。
正在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全市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我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如何“逆市突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本报记者特地实地走访了一遭。
在保余额增速连续三年下降
截至2014年3月,我市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152家。今年5—6月,成都市信用与担保业协会组织人员对行业进行了调查,并抽样详查了以小微企业为主业的6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在2013年和今年的经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这6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年累计为57.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642.2亿元,较2012年增长14%,其中融资性在保余额1576.1亿元,增速较2012年增长14.3%。今年6月,在保余额比同期下降11.6%。对比行业近5年的增速,从2010年起,我市融资担保行业增速连续下降,今年更是成为负数。多数担保公司从去年开始主动压缩担保规模,并将2014年主要目标定位为“保生存,求稳健”。
“2008—2011年,担保公司数量连年井喷式增长,使得经营模式单一的有限市场空间竞争激烈。一些新进入的投资人没有清楚定位,追逐超额利润,不顾风险接受那些资质较差的贷款项目和客户,或承担更多敞口和风险以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扰乱了行业的市场秩序。”针对当前行业集中爆发的风险,协会负责人如此表示。
谨遵底线 创新模式“逆市突围”
“早在2008年,公司高层就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预判,并一直有意识控制业务规模,谨慎选择客户。”据四川省川科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宏介绍,公司始终将追逐利润放在风险控制之后,加之今年银行逐渐关闭与民营担保机构的合作大门,使得该公司在保余额从2008年的22个亿逐年下降、业务规模大幅压缩,但公司代偿率也始终维持在不到1%的低位水平。“公司成立十多年所做的资金、人员、技术等战略储备,使得我们在这波浪潮中不仅没有倒下,反而逆流而上。”据陈宏透露,未来川科担保将利用资源优势,与券商合作,辅导扶植一批中小企业上市;涉足互联网金融也纳入战略计划当中。“创新精神是担保行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不触碰法律政策红线的前提下,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热点和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业务品种,走小而精的路线,是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专注某一行业或领域,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另一条生存之道。通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定位于服务通威股份产业链,客户群基本为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贷款资金用于购买饲料,资金相对封闭运行使得公司经营稳步发展,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公司从2008年成立至今,前期放弃追逐商业担保的高额利润,扎实农村基层,为1000余基层农户(农民)融资10多个亿,实实在在服务三农,有效地弥补了这部分金融对农业的投放不足。”公司总经理卢晓华表示。与此类似的还有四川东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主要围绕汽车经销商的上下游的融资需求提供担保,“我们只做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这是我们控制风险的有效方式。挣钱而不贪钱,是我们保证屹立不倒的法宝”,公司总经理赵郧东表示。
本报记者 张娅娜
最新公告